据e-works统计,2004年中国ERP普及率为10.4%,应用面最广的机械行业普及率为15.7%。另据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主管部门统计,"十五"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ERP示范企业约为5000家。估计加上未列入示范工程的企业,全国ERP应用企业估计不到1万家,同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相比,应用面还很小。
又据e-works的调查统计,应用得最多的功能是(按先后顺序排队):财务、进销存、生产、成本。应用得最少的功能是:车间管理、决策支持(DSS)。可见应用的深度还远远不够。
随着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近年来承接的国外订单越来越多,出口量大增。中国已成为加工制造大国。许多制造业企业不缺订单(市场尚可),瓶颈问题还是T(制造周期)、Q(产品质量)、C(成本)、S(服务)。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导致客户订单的个性化要求愈来愈多,供货周期越来越短。能源(油、气)涨价,原材料(钢、铜、石油化工制品等)涨价,导致产品成本大幅增加。企业利润空间大幅缩小。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除了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之外,在管理创新方面采用ERP管理技术,重点解决是TQCS问题,尤其是解决产品交货周期与降低产品成本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ERP应用要解决产品交货周期,降低产品制造成本问题,有两个流程一定要走通。一个是走通销售订单--销售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车间管理(工序调度)--采购管理--外协管理流程,才能及时跟踪监控生产制造过程,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保证订单按时交货。另一个是实现资金流与物流的集成--即实现产品的成本核算管理,才能及时控制原材料成本,工序加工成本及各项费用。这两个流程,是ERP实施的难点,也是当前中国企业ERP实施的弱点。
企业实施ERP从基础数据、进销存起步,无疑是正确的。基础数据和进销存是ERP实施其它流程的基础,同时也易见效。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基本处于这一阶段。在此阶段投入应用并有所见效后,为了真正解决问题,应该实施较完整的生产制造流程和成本核算流程。ERP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这一阶段。
要成功实施ERP的这两个主要流程,以下三个基本条件必不可少:
一是ERP产品是否符合企业流程。进销存相对通用一些,但不同的制造模式对生产制造与成本核算的要求则各不相同。尤其是流程细节,往往体现行业特点与企业特点。用一个产品打遍天下往往走不通,因此需要走平台化、柔性化及行业化之路,要求在产品与企业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找到一个解决方案。中国ERP这些年的经验教训证明,"先固化,后优化"或是完全定制个性化开发这两个极端,最后基本归于失败。
二是企业管理相对成熟与规范。体现在企业体制相对稳定;基础数据已有准备;企业决策层及管理层有决心对无效益的流程加以整理与简化;企业有一个得力、懂行的项目经理全力以赴地投入项目实施;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排除阻力,实施到底。
三是软件商或实施商是否熟悉行业(企业)流程,是否能够戒浮戒燥,沉下心,同企业一道"摸爬滚打"。生存的压力,软件与实施费用价格过低,迫使一些软件与实施商对企业的实施"蜻蜓点水",深入不下去,坚持不到底。企业的问题与软件商的问题凑在一起,则造成了一个个的失败案例。
社会总是在进步的。这些年成功的案例一天天地在增多。据e-works的调查统计,有43%的企业认为自己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成功或基本成功),57%的企业认为没有达到预期,也就是说,成功的比例接近50%,这是一个可喜的数字。
中国制造业在一天天地壮大。但中国制造业的成熟和强大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一方面需要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的特大型企业,在500强中占据相当的比例;另一方面需要拥有上千万个具有创新和竞争活力,管理先进的有特色的中小企业。中国的企业成熟之日,就是中国强大之时。
ERP的研发与实施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对处于成长期的中国制造业来说,实施成功所付出的酸甜苦辣,"如鱼游水,冷暖自知"。中国ERP软件商肩负着振兴中国软件产业和中国制造业的双重责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呼吁中国的ERP软件商深入行业,提炼产品,帮助制造业企业取得ERP的成功。我们也呼吁制造业企业清醒地认识成功实施的工作量以及软件商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给ERP软件企业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
制造业企业与ERP软件商、实施商的密切合作及坚韧不拔的努力,将大幅度地提高实施成功率,从而带来ERP的春天。
读过这篇文章的人还读过:
400619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