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一个系统是否称得上为ERP系统还不如说该系统能否真正算得上一个MRPII系统。MRPII的核心数据基于ITEM和BOM,以此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完全整合。所以一个MRPII系统至少应该有基于BOM分解的MRP运算功能,同时考虑资源约束形成闭环的MRP,但MRP关注的是很细节的源材料需求计划,所以关注点在细节和近期。而MPS主生产计划则是一个较粗的关注产品或可配置的半成品在各个时段的具体需求的计划,因此MPS有效的衔接了销售模块和MRP,通过运行MPS才能够实现由计划驱动的一体化控制模式。因此有无MPS主生产计划功能已经是否考虑资源约束是ERP系统另一个重要特征,只有MPS主生产计划可行的情况下,才应该进入计划的细化,运行近期的MRP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需求计划。
为什么要先有主生产计划,再根据主生产计划制订物料需求计划?是否可以直接根据销售预测和客户订单来制订物料需求计划?概括地说:MRP的计划方式就是追踪需求。如果直接根据预测和客户订单的需求来运行MRP,那么得到的计划将在数量和时间上与预测和客户订单需求完成匹配。但是 ,预测和客户订单是不稳定、不均衡的,直接用来安排生产将会出现时而加班加点也不能完成任务,时而设备闲置很多人没有活干的现象,这将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且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其他资源是有限的,这样的安排也不是总能做得到的。加上主生产计划这一层次,通过人工干预,均衡安排,使得在一段时间内主生产计划量和预测及客户订单在总量上相匹配,而不追求在每个具体时刻上均与需求相匹配,从而得到一份稳定、均衡的计划。由于在产品或最终项目(独立需求项目)这一级上的计划(即主生产计划)是稳定和均衡的,据此所得到的关于非独立需求项目的物料需求计划也将是稳定和匀称的。因此,制订主生产计划是为了得到一份稳定、均衡的生产计划。
对于MRP一般会每周运算,每天可能还会跑一个增量的MRP。而对于MPS一般会制定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计划,整个时间区间首先分为短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时区,每个时区还会分为多个时段。MPS的输入一般既有实际的订单,又有预测信息,因此在短期一般以订单做为需求基准,中期取订单和预测的最大值,而远期一般只有预测值可取。在不能完全实现类似Dell的完全按单生产的Pull模式的时候,很多企业都属于这种混合计划模式。
根据定义,MPS是详细陈述在何时要生产出多少物品的计划。因此,任何一家公司的MPS总是计划内物品与每一计划内物品所复盖的时间期间所构成的一个矩阵。所使用的时间期间往往是一周,虽然对大而复杂的产品如发电设备与船舶有时用两周或一个月。对于这里提及到的物品对于MTO(Make to Order)计划模式的时候一般就是最顶层的产品,而对于ATO(Assembly to Order)方式时候,由于根据不同的半成品可以配置出成千上万的产品,因此MPS计划仍然会依据计划Bom进行分解,最后得出的是各个装配件的各时段的需求数量。
MPS中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提前期,一个产品客户三个月以后要,可能现在就要开始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并准备相关的生产。因此采购周期,加工周期,装配周期和发运周期共同构成了某个产品的提前期。其中加工周期又涉及到了排队时间,准备时间,加工时间,等待时间,传送时间等多个时间。当一个产品的Bom层次很深的时候,既要考虑各层的这些加工和装配时间,又要考虑能力资源的约束,因此加工提前期的计算并不是固定一层不变的。
在MPS计划编制中需要压制其可行性,在这里一般通过RCCP(粗能力计划)进行校验。TOC约束理论在ERP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特别是在后期APS(Advanced Plan System)如I2的APS中更是得到充分的体现。一个MPS计划必须考虑各个资源的约束,这里面的原材料,生产设备,生产人员,提前期,加工装配工序等都是重要的约束条件。在资源约束无法满足需求的时候,还可以考虑可替代BOM,可替代物料和供应商,可替代工艺路线等多种替代资源。充分考虑了这些约束的RCCP将是很复杂的。
进行主生产计划编制的步骤是首先是输入各个时段的预测信息和订单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得到毛需求,同时根据计划批量预估每个时段的计划产出量。根据毛需求和计划产出量信息得出各个时段的预计可用库存。然后根据毛需求,预计可用库存,再考虑产品的安全库存的需要得出净需求。最后根据净需求,提前期得出计划投入量和可供销售量。
MPS驱动一体化的计划控制系统,它把较高层次的生产计划与日常的日程计划连锁在一起。这就确保后者支持前者,而且在二者不可能保持同一步伐之前会生成早期警告信号。MPS运算结果可行后直接指导MRP运算和能力需求计划,同时根据MPS计算结果得出合同履行承诺(比如客户在三个月后要某个产品5000台,根据现在情况是否能够满足改合同的履行?).
读过这篇文章的人还读过:
400619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