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料编码细化分类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把物料大类信息放到编码中,一些企业物料不多,只把物料分为成品、包装材料、零件三类,可以分别用B、L、P三个英文字符作为编码的第一位,用来区分物料编码的种类;另一些企业,原材料多,就分了大中小类,如在零件这个大类下,又区分为木材制品、钢材制品,而在钢材制品下,又区分为螺丝套件、剪刀等小类,如何,就可以把大中小类的物料编码都放入到物料编码中去。
如此编码,当我们要知道所有的包装材料信息时,只要输入包装材料的分类码,如B,再加上一个通配符(有些ERP系统查询时,自动支持模糊查询,不需用户输入通配符),则就可以找到所有的包装材料信息。编码原则如此设计,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查询的需要。
2、秒用“其他”分类
在考虑到物料的分类过程中,有时候一个小类只有一个物料,甚至一个大类都只有一个物料,针对这种情况,若给其一个大类或小类编码的话,给人一种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感觉。我们在编码时,没有必要为这种罕见的物料进行专门的编码。完全可以把这些罕见、少用的材料合并在一起,用其他类来表示。
一方面,可以减轻用户记忆的压力,毕竟要记住这些意义不大的字符,有点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其物料比较少,而且不经常用,把他们归为一类,不会影响用户的查询效果。
利用其他分类,就给人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感觉。企业若在物料编码时,给每个种类的物料都编一个其他的分类,则,把一些常用的零件按其正常情况分类,把罕见的材料、不经常用到的材料和很难分类的材料,都合并到其他类中,可以减少用户很多的工作量,并且使用效果不会受到影响,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ERP物料编码,ERP编码,ERP编码规则,ERP物料编码规则,ERP的采购原则,编码原则,商品编码的原则,
3、思考扩展性需要的必要性
企业不断的在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产品的增加,其物料也会随之迅猛的增加。所以,杂设计物料编码时,也要考虑的未来的扩展性问题。博客
一般,最常见的手段,是通过利用流水码来解决扩展性的问题。如我们把产品分为大中小三类后,并通过两位流水码来表示具体的物料,如LGJ01表示某种款式的剪刀,但是,若现在企业中,剪刀已经有了90款,而未来预计还可能有20款剪刀,怎么办?若把最后的流水码设置成为2码的话,最多只能表示 99种款式的剪刀(不考虑流水码00),而实际有11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把流水码的长度增加,增加到3位,这就可以表示999款剪刀。
同时,大中小类的类别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如企业小类分的细的话,可能26个英文字符还用不够,怎么办呢?也通过流水号来实现,如可以用两位来表示小类,其中,第二位表示小类,如,LGJ1-001,第一位表示大类零件,第二类表示中类零件,第三类表示小类零件,如此,就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4、不能充分反映材料信息。
我们说的物料基本信息,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物料的种类信息,如包装材料还是零件;另外一种是物料的具体信息,如其规格、尺寸、颜色、供应商等等。我们在物料编码中,要把种类信息纳入其中,而对于物料的具体信息不应该纳入其中。
有些用户,喜欢把物料的供应商放入到编码信息中去,如此的话,看到编码就知道该下个哪个供应商。这看起来是蛮方便的,但是,实际上,会产生其他很多的错误。
如当该零件有多个供应商时,则会需要编写多个编码,供应商越多,编码越多;其次,当该零件多个供应商没有区别,每个客户都可以使用时,则编写 BOM会遇到麻烦,不知道用哪种零件为好,虽然,可以指定一个供应商为默认的供应商,其他的作为替代件来解决,但是,这也与企业实际管理有点差异,替代件的话,永远会只在被替代件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而有是企业需要进行供应商之间的平衡,若如此编码,ERP系统就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
如果将物料信息搬到物料编码信息中,很有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只有客户指定需要某个供应商的零件进行生产,才会考虑把这个供应商的信息放入到编码中去(有时候,有些客户会出于种种原因,如企业某个供应商是其子公司等原因,要求企业指定有某个供应商的零件),遇到这种情况,企业为了管理上的准确问题,可以把这些材料分离出来,进行独立的编码,把供应商的代码也可加入到物料信息的编码中去,除此之外,不要尝试把供应商信息纳入到物料的编码规则中去。
读过这篇文章的人还读过:
400619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