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黑色星期五,美国市场的在线购物交易额创下了史上新高纪录,达到了33.4亿美元,其中来自用户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端的在线购物交易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3%,达到了12亿美元左右,占总交易额的36%――不过,与双11当天,阿里巴巴购物网站上1207亿元的总交易量,以及超过80%的交易量通过移动商务完成的数据相比,美国市场还是“落后”的。
而马云预言,“未来电子商务将‘消失’,并将出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5个新的方向”,这其中,电商发力互联网金融,正成为“新金融”形态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电商平台发力金融可谓不遗余力,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苏宁、百度、国美等,纷纷入局,围绕供应链和消费者打造金融产品,希望借此构建“生态”。
不可否认它们有着强烈动机:首先,从必要性来看,当一个电商平台聚集了一批稳定的供应商之后,围绕供应链展开的金融服务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
其次,当一个电商平台积累了一定规模的用户基础以后,围绕消费金融推出的金融产品,有利于加强用户粘性,扩大业务范围,分担主营业务风险。
相形之下,银行开展电商业务其实早已有之,但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状态。
银行在开展消费分期业务时有明显的资金成本优势,且拥有较强的信用背书能力,目前上市银行电子替代率水平在90%以上,在互联网金融的技术运用上也不差。并且,银行系开展金融产品零售业务以及消费分期业务等,可以扩大与用户的接触面,好处多多。
但缘何发展至今一直处于“半死不活”状态?说到底,还是内在动机不足,不差钱,不缺技术,少的是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意识。
而这恰恰为电商平台发展消费金融提供了空间。
但是,这只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未来一旦银行“苏醒”,电商平台在开展金融业务时,或许需要有更审慎的考虑。
比如BCG的研究报告认为,未来公司银行可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围绕消费、升级、创新三大主题服务小微企业。比如聚焦线上的批发零售小微企业,从不同角度切入,与合作方开展深入合作,开发POS贷、电商贷、云商贷、口碑贷等特色产品,抓住未来供应链线上发展的大趋势,形成与传统银行供应链的错位竞争。对接核心企业系统和信息,帮助上下游线上化,提供针对不同供应链的定制化线上金融解决方案等。
而已经发生的事实是,比如近期江苏银行发布公告,董事会同意江苏银行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兴业银行将零售业务的发展视为压舱石作用,在消费信贷领域,试图依托全国1800多个实体网点,服务周边商铺等。那么一旦传统银行机构开始转型,面向小微企业甚至个人提供线上的、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时,互联网企业、电商平台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优势在哪里?大而全的生态打法,是否还适用?
其实,与银行系相比,电商平台开展金融业务的“先天条件”并不好:
首先是资金成本问题。无论是蚂蚁金服的花呗,借呗还是百度有钱花,京东金融的白条,背后均是由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的小贷服务。银行的融资成本要低于小贷公司,开展消费分期业务,银行有明显的资金成本优势。
其次是同类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挤压。目前支付宝和微信在支付领域已经处于垄断地位,而其他电商平台通过收购支付牌照方式企图分得一杯羹,业已形成习惯的消费者是否答应,这是一个问题。
再次是风控问题,无论在何时何地,银行的风控能力始终是最强的。大数据用户画像作为“故事”,可以帮助互联网金融吸取眼球,但如果没有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其坏账率等依然会高于银行,不过相较于P2P,用于消费金融的坏账率依然极小。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的转变和技术的进步,深8君认为上述短板终将补齐。而真正会影响电商平台金融业务成长的,依然在于业务模式。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近期就表示:银行做电商、互联网企业甚至实体企业却在搭建自己的金融服务平台,大家都想做大而全的生态的一窝蜂状态会逐步趋于理性,专业化会成为一种趋势,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会走向更为专业的分工。
如果说银行开设电商平台,目标并非要做一个新的淘宝或京东,而是借机输出金融服务;那么电商平台构建消费金融体系,深8君以为,需要想清楚三个“哲学问题”:你的金融业务发轫于哪里?形态和本质是什么?将往哪个方向发展?
对于这三个问题,目前来看,尚没有成熟的答案。
但是,考虑到消费已是继投资、出口之后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消费信贷万亿市场规模在几年内仍将会实现翻倍增长,网贷又会越来越普遍,那么集中精力对选定行业进行纵深挖掘,通过场景挖掘和场景拆分来切入市场,最大限度发挥消费金融“小额分散”的特点,在深8君看来,是一个不会错的方向。
另一方面,寻求与银行间的合作,与既有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保持竞合关系,而不是从一开始就试图建立一个大而全的互金业务平台,在深8君看来,是更为现实的发展路径。
读过这篇文章的人还读过:
400619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