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餐饮O2O市场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艾瑞咨询预计2016年在线订餐市场用户规模预计将达到2.53亿。虽然市场繁荣,但食品安全、市场不规范等问题也困扰着外卖O2O。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016年餐饮O2O迎来规范年。相关部门合力加码食品安全监管,为餐饮O2O发展托底,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不久前,食药监总局签署了《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进一步规范网络食品交易行为,保证网络食品安全。这是在为互联网餐饮行业立规矩,让消费者能放心吃喝。
互联网外卖“大卖”背后乱象丛生
2016年互联网餐饮发展势头强劲,平台定位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要求,其中,外卖成为就餐趋势之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近1.5亿,以31.8%的半年增长率位列今年上半年增长最快的个人互联网应用。可惜的是,这一年来,外卖安全问题频发,令用户头疼。
今年央视“3·15” 晚会曝光了饿了么平台,涉及的问题有实体店与网店宣传不符、线下餐厅卫生肮脏不堪、无营业执照等。数月之后,有媒体报道称“3·15” 晚会后,被下线的饿了么外卖黑作坊并未消失,而是转战美团和百度外卖,更不乏问题商家重回饿了么平台。这样的结果无疑让消费者寒心。平台需要对目前食品安全相关工作流程进行检讨,确保相关流程执行到位。
8月,又有媒体曝光了北京像素“外卖村”102家餐馆无照经营,有些餐馆甚至花钱买美团外卖O2O公开竞价排名。竞价排名使得商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食品的质量上,而是热衷于花高价买排名,然后以降低成本转嫁费用,服务质量严重缩水。除安全问题外,中消协日前发布的针对“北上广深”等16个城市网络外卖订餐服务体验式调查报告显示,网络外卖订餐线下服务体验评价相对较低。究其原因,一是部分餐食外包装存在破损、食物撒漏、串味等情况;二是个别订单餐食存在不符合卫生安全要求情况;三是订单取消难;四是七成平台商家不开具正规发票;五是仍存在个别无资质商家入驻网络外卖订餐平台。
乱象凸显监管漏洞
无证照餐饮为何在外卖平台上屡禁不止?一方面行业竞争激烈,平台有意降低审核门槛;另一方面,一些餐厅采取了伪造资质的方式,加剧了订餐平台审核的难度。甚至有部分商家自称可“代办”网上送餐平台的开店业务。“黑外卖”事件不仅反映出订餐平台监管的沦陷,也反映出工商、卫生、食监等部门监管的失守。
北京市消协发布的食品维权报告显示,取证难、检测难、责任认定难成为消费者食品维权的三大难题,而食品安全全程追溯成为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
好在今年,食药监等部门加大了对餐饮O2O的监管。8月18日,国务院法制办网站公布《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10月1日,《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正式实施,对网络食品交易平台法律责任进行了细化,将实施“神秘买家”制度、网售食品亮相需亮证等监管措施,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建立登记审查等制度,发现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严重违法行为时应停止提供平台服务。消息发布后,北京市食药监局监测发现,截至9月30日中午12时整,百度外卖、饿了么、到家美食会亮证公示率接近100%。监管新规密集出台,有望破局外卖O2O乱象。
餐饮O2O下半场:服务与监管并行
“黑外卖”不仅影响了用户信心,还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食品安全关乎百姓切身利益,订餐外卖平台这样的便捷渠道不应因为缺少监管而成为黑心商家的温床。外卖平台的食品安全问题绝非一方之力可以解决,需要监管部门与入驻商户,以及外卖平台本身多管齐下。
餐饮O2O下半场已经开始,需要各方携手共同打造餐饮O2O生态圈。强化网络订餐平台监管机制的呼声与日俱增,相关部门扩大了监管半径,而平台也该放弃短视行为,提高审核门槛,引导外卖行业走出灰色地带。外卖的本质是服务。对消费者而言,卫生安全是网络外卖订餐服务的核心。平台方需要为此承担更多的责任。
未来,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介入或将成为解决网络订餐监管问题的新思路,通过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帮助消费者快速获得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制定行业标准,有效地震慑和抑制违规逐利行为。
同时,今后消费者在网购食品、外卖下单前,也应养成先行关注店家是否有相关资质证明的习惯,积极监督、举报、维权。这既是为自身健康负责,也是发挥消费者自身的力量,参与到监督中,倒逼外卖平台与餐饮商家的自律和服务升级,共同推动外卖的健康发展。
读过这篇文章的人还读过:
400619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