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RP的涵义及其发展历程
在研究ERP系统与其他系统信息集成问题之前,有必要对ERP的概念和信息化结构模型进行初步的了解。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正式命名是在1990年,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在当时流行的工业企业管理软件MRPⅡ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估MRPⅡ的内容和效果的软件包,这些软件包被称之为ERP。从最初的定义来讲,ERP只是一个为企业服务的管理软件,之后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公司SAP在20多年为企业服务的基础上,对ERP的定义提出了革命性的“管理+IT”的概念,即:
①ERP不只是一个软件系统,而且是一个集组织模型、企业规范和信息技术、实施方法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应用体系;
②ERP使得企业的管理核心从“在正确的时间制造和销售正确的产品”转移到了“在最佳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企业的最大利润”,这种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范围也从制造企业扩展到了其他不同的行业;
③ERP从满足动态监控发展到了商务智能的引入,使得以往简单的事物处理系统变成了真正具有智能化的管理控制系统;
④从软件结构而言,现在的ERP必须能够适应互联网,可以支持跨平台、多组织的应用,并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具有广泛的数据、业务逻辑接口。
因此,我们今天说ERP,即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克服企业中低效,使得各业务流程无缝平滑地衔接,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业务的精确度,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交易成本。
ERP是由MPR演变过来的,从MRP的提出至今,ERP走过如图l所示的历程。
图1 从MRP到ERP的发展历程
从图1可以看出,企业已由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企业的设计、工艺术、生产流程过渡到企业利用ERP来改进企业的管理流程,再发展到了实现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系统。
2 基于ERP的制造企业信息化结构模型
ERP是在MRPII的基础上扩展了范围,形成了一个新的结构,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供应商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业务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其中包含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将企业内部划分为几个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设计、生产制造、采购、销售、财务、人力等。
随着网络的发展,ERP已由企业内部外延到供应商、分销商、售后服务。将与本企业生产活动有联系的企业作为本企业的一个“虚部门”,形成了一个基于ERP的企业集成信息系统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ERP的企业集成信息系统结构模型
图2体现了ERP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集成技术和先进管理思想的整合。分析此模型可知有3个特点:①基于Internet/Intranet,集团化企业中各子分公司各业务以及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客户通过网络实现数据和业务的交互;②体现了基于企业内部管理思想和信息的集成,此模型中所有的业务流程需经过优化或重组,其优化和重组后的业务流程需要体现本企业的管理思想(如JIT),同时企业内部与生产制造相关的系统的信息均需进行集成;③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集成,信息集成体现在企业内部ERP与ERP业务相关各系统,以及企业ERP与外部企业供应商、分销商、客户的信息集成。
3 基于制造企业信息化结构模型的ERP信息集成
ERP的本质是实现企业内部核心业务和外部整个供应链的信息集成,促进企业向管理变革,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方向发展。信息集成与管理集成相辅相成。
《管理集成论》将集成的内涵解释为“集成是集成主体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要素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行为、过程和结果,是将单元构建成系统的一种方法,所形成的集成系统不是各集成要素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按照一定方式进行的构造和整合,其目的在于实现集成整体功能的倍增和涌现”。通俗地讲,实现信息集成就是:任何一项数据或信息,由一个部门的专职员工负责,在规定的时间,录入到系统里去,存储在指定的数据库中,然后根据业务流程的要求,按照规定的运算方法进行加工处理,简而言之,即信息来源唯一。
企业信息集成内容包含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和ERP与企业外部的信息集成。一方面,ERP是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和管理,Gartner提出内部集成包括以下3个方面:产品研发、核心业务和数据采集的集成。包含以下基本功能模块:基本数据管理、销售与运作规划管理、需求管理、主生产计划及最后总装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库存管理、计划接收管理、车间作业排产及控制管理,能力需求计划,投入,产出工作量控制、供应商计划及采购作业管理、分销资源计划、工具计划及管理、财务计划、模拟管理、业绩评价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生产成本核算、设备管理。这就要求ERP产品侧重于按照业务流程的顺序来设置各个程序和子系统之间的链接。另一方面,ERP与企业外部的信息集成包括企业与其他企业的连接、交易,如与供应商、分销商、客户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对企业整个外延式的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管理,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动作效率,企业必须通过Internet技术来实现。这也是企业在便于市场竞争下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4 信息集成的特性以及企业实施ERP的应对措施
从信息集成的内涵,可以分析出集成所具有的特点。结合ERP系统的集成应用应做到如下理解。
4.1 集成主体的目的性
实施ERP系统,企业是需求主体、投资建设主体、管理变革的主体、操作运用的主体、获得效果的主体。
4.2 集成要素的相容性
在ERP系统的集成系统中,按传统管理模式可分为市场销售、设计工艺、综合计划、车间生产、采购供应、质保质检、仓储、设备管理、财务管理、人力等职能部门,以及外部的客户、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等集成要素,按图2所示模型,企业应将上述集成要素集成一个企业大系统。从另一方面看,技术、管理和人也是层面的集成单位,涉及到责、权、利的重新调整。
4.3 集成单元的互补性
制造企业中,市场、销售、技术、计划、生产、采购、仓存和财务等核心业务流程所组成了其经营管理的全部过程,这些业务流程是功能互补。
4.4 集成单元的层次性
集成理论研究表明,在一个集成系统中,集成要求是处于系统的不同层次,相应集成活动也是在不同层次上展开的。通常,企业的经营管理是由3个层次集成的,分别为决策层、执行层、操作层。无论哪个层次的管理都是达到企业组织目标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只是所涉及的管理活动有所不同。
4.5 集成整体的优化性
集成理论表明,集成过程是集成主体有目的、有选择地充分发挥各个集成要素的优势的过程,并且最终实现整体优化的目标。企业集成需考虑内部集成和外部集成,才能做到以企业在整体管理上的优化。
4.6 集成的非线性竞争力的目的
正如亚里士多德说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同样,集成系统的功能不是各集成要素的简单线性叠加,而是通过其有机整合,使集成系统的功能产生非线性的倍增或功能涌现。
针对信息集成的特性,企业在上ERP时应该采取如下对应的措施:
①从集成主体性看:企业要抛弃以往“政绩工程”、“潮流工程”,而应树立通过ERP来实现企业信息集成共享、达到企业管理变革、取得竞争发展的目的。
②从集成相容性看:在企业信息化中应该在实现企业总目标的过程中,各集成单元按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的模式,相互依存、配合和协调,充分展现ERP集成管理的优势。实施过程中应严格贯彻执行组织结构调整、业务流程优化、概念和应用培训、管理制度。
③从集成互补性看:企业集成应按流程管理的办法,将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集成一个功能互补的一体化管理系统,努力实现人、财、物、资金信息的集成共享。
④从集成层次性性看:企业上ERP系统时,在做整体规划时应“从上到下”,实施时应“从下到上”。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认真地从操作层管理做起,确实企业各项静态基础信息数据和业务系统动态信息的规划性、正确性和及时性,才能为决策层提供真实、可靠和正确的统计分析、绩效评价和管理决策。
⑤从集成整体优化性看:企业集成在做好企业内部核心业务集成的同时应考虑外部供应链的集成,从职能驱动向业务驱动,从而优化整体的集成,达到提高核心
⑥从集成非线性性看:企业在实施ERP系统里优化组织结构、业务过程,将企业的战略、经营决策、销售、计划、采购、生产、仓储、质量、成本、财务等核心业务有机地集成一个管理信息化新系统,而不是将单项系统隔离开来,需将各集成要素的信息进行共享和业务流程优化,才能成功实施ERP。
5.结语
本文从ERP的概念人手,由基于ERP的制造企业信息化结构模型为引子,对基于ERP的制造企业中信息集成的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同时提出了应对措施,希望能为企业在实施ERP时进行信息集成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读过这篇文章的人还读过:
4006199527